评论:散户想当空军不容易

  港交所日前宣布,正在就设立“中央股票借货”机制进行研究,也就是说,港交所将由旗下的中央结算作为“大庄家”向散户提供股票“借货”服务,让散户也能通过这个机制参与沽空。   散户也能当“空军”了!港交所传递出的这个信息着实令不少小股民兴奋不已,因为在此之前,大多数人只能在股市上升时才有机会从正股的波动中赚差价,在熊市时则只能守股、补仓或者割肉了,最多也就是做一些期权认沽证、牛熊证之类的衍生品交易,但往往也是血本无归;而如果有了“中央股票借货”机制,散户手上的交易工具就如同是鸟枪换炮,以后也可以像机构大户一样做起杠杆交易,在熊市中当“空军”来大赚一把了。   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笔者就此与一些在港股市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业内人士进行交流,发现他们大多对此都不以为然。   首先从监管的角度看,这一机制在推行前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并非能在短期之内一蹴而就。众所周知,监管做空是推行这一制度的最大难点之一,所以在实行之前,管理层必须经过长期的研究和论证,主要的问题包括:借出股票涉及的信贷风险如何监控、出现风险后由谁承担等。   据笔者了解,目前在香港的核心金融区——中环,那里的几家大型证券公司一般只愿意给极少数的“熟客”提供做空开户的服务,通常一家证券行不会有超过10位此类个人客户。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风险太大、监控太难,一旦客户跑单了、违规了,证券公司就很可能要吃不了兜着走。据一位证券经纪人介绍说,开通做空账户时实际上对客户的资金量要求并不算大,但证券公司需要办理的手续却十分繁杂,甚至要到税务局对申请人的真实财务状况“验明正身”。   其次,做空的风险之大并非一般散户所能承担。这一点相信是人尽皆知,但很少有人去从量化的角度做分析。我们不妨来看一个真实案例: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引发全球金融海啸,随后,在欧美市场上作为奢侈品类别的汽车相关股份,如大众、克莱斯勒等都受到了波及,很多对冲基金和机构投资者都做空此类股票,当时大众汽车股票的累计空仓加上大股东持股,与市面流通股份总量之比一度达到近1:1,就是在这种情况下,2008年10月份,多头经过轮番多次的“挟淡仓”,令之前不少做空大众汽车的对冲基金在短短5个交易日里的损失就高达100亿欧元!结果是,多只对冲基金经此一役大伤元气,陆续宣布破产、清盘和消失。   试想,就连财力雄厚的对冲基金在做空交易中尚且不堪一击,又何况实力单薄的散户呢?如果还有小股民现在就幻想凭“借货做空”机制的推出在股市东山再起、大展拳脚的话,就实在是有点不靠谱了。打个比喻来说,这就好比一个平时在疆场上用惯了棍棒的人,突然拿到了一把AK47,那兴奋得要飘起来的感觉自是不在话下,但是,他是不是要先问一下自己:对AK47了解吗?这枪好玩吗?会玩吗?试想,如果一个门外汉把AK47拿反了,那可真就成了一件要命的事了!   如此看来,港交所向散户开放做空是否就不必要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事实上,此前在港股市场上做空的多以机构大户为主,小股民几乎无法染指,这就令机构大户可以通过垄断做空机制的话语权,在股市里呼风唤雨、舞高弄低。而港交所此番面向散户开放做空机制,可谓是让中小投资者对市场上的做空行为有更加透明的了解,机构大户也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肆无忌惮地借做空去操纵市场了。从长远来看,这将有利于市场健康、稳健地发展。因此,港交所将散户纳入市场做空范畴堪称是颇具远见卓识之举,但是如何推广和实施却是摆在监管层面前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命题。   据了解,由港交所旗下的中央结算向所有市场参与者提供公平的股票借货平台,这一构思实际上早在1998年亚洲金融(行情,资讯,评论)风暴后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有关方面还于2002~2003年期间做过研究,但当时因为涉及多方面的问题无法解决而被迫搁置。由此看来,在“中央股票借货”机制推出之前,对于散户、港交所、香港证监会、证券公司以及其他市场参与者而言,都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责任编辑:admin)